點擊上方音頻收聽精彩節目
青春在線
青年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,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,青年人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人際交往、情感、學業負擔、擇業就業等壓力,心理健康狀況問題已成為制約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。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青年人心理健康工作,提升青年人心理健康素養,特開設青年人心理健康專題欄目,邀請權威機構心理專家走進直播間,開設“心理小課堂”普及心理學知識,同時開通樹洞郵箱答疑解惑,通過廣播的傳播力,幫助青年人正確認識自我、關注自我心理健康,學會心理調適的基本技巧,化解心理危機,激發學習內在動力,建立和諧人際關系,提高心理素質、完善人格,塑造自尊、自愛、自律、自強的優良品格,培養樂觀向上的心態,能量滿滿地迎接未來!
本節目由濰坊市廣播電視臺、濰坊市衛健委、濰坊市教育局聯合傾力打造。每周二、周六22:00FM89.9新聞廣播首播,同日23:00FM107交通廣播、FM88.1音樂廣播,次日12:00FM93.3經濟廣播重播。
本期嘉賓
杜寧,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、三級婚姻家庭咨詢師。濰坊坤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,奎文區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。濰坊市總工會特聘心理專家。
“如果你在學校里被人欺負了,你就打回來!放開打,不要擔心,出了事有爸爸/媽媽呢!”生活中,你可曾聽過有人這樣告誡自己的孩子;生活中,你有沒有如此教育你的孩子,這樣做對嗎?
校園暴力越來越多的被曝光、被討論、被關注,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?所謂“校園暴力”就是簡單的欺負和被欺負的關系嗎?它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?
實施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的心理活動到底是怎樣的?我們該怎樣應對校園霸凌?
《青春在線》第二十六期節目特別邀請濰坊市總工會特聘心理專家、濰坊坤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、奎文區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杜寧與您再談“校園暴力”!
關于“校園暴力”的兩個辯證關系:
一、不惹事但也不要怕事
校園霸凌從程度上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。開始的霸凌往往是發生在人多的時候,且最初的程度是較輕的,這個時候要做到“不怕事”;逐漸的程度上會加重,霸凌者的施暴行為會朝向極端程度發展,有個顯著特征是他們會避開人群,比如約到偏僻的、人少的房間或是角落等,這種情況要懂得“躲避”,一旦到了躲不掉的情況時,要學會“拖延時間和求救”“條件談判”,這個時候所談的一切條件都是不算數的,一旦安全了,必須找到家長或是執法人員介入和保護自己。
二、“一身倒刺”未必是護己周全的最好做法
把防范校園霸凌當成了一場硬碰硬的較量,既不符合現在發展階段的文明現實,也不符合主流價值觀。我們不妨一套邏輯成長自己(做一個自信、自強的人),兩套邏輯看待世界(這個世界從來不是只有真善美,同時還有假惡丑,因為人性就是兩個面的)。
比如:被人踩了我一腳,身體接收到疼的信號,立馬會傳遞給大腦,大腦開始加工這個信號,這個加工過程當中,我們的道德品質、生活經驗、個人修養通通都會起作用,“哦,這個人的眼睛可能看不見”、“這個人有急事要處理,所以他很慌亂”、“這個人看見我了但他無視我的疼痛”、“這個人就是在故意挑釁,我必須弄死他”……這一系列的念頭都是我們加工出來的,然后它會傳遞給我們不一樣的情緒,以及行為反應。為什么同樣一件事情,我們會加工成不一樣的結果,跟我們的認知、經驗、信念等等有關。
嘉賓語錄
青少年要加強自我修養(調整的是情緒反應狀態)、道德建設、法律意識(增加一個人的行為約束力),同時,要讓他們有更多的人生體驗,來豐富他們的認知(增強對他人的理解和同情),從而建設他們的信念價值系統,不走極端。